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跨媒介创意策展课,带你行浸式体验非遗
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广泛流布与互动,已成为跨媒介展览的大势所趋。展览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独白者,已经越来越多通过多媒体艺术形式的和观者产生互动,如何借助媒介优势来优化展览信息表达?是本课题希望探究的。
央美设计学院跨媒介创意策展课结合“多彩贵州城”文旅项目,了解当地非遗特色,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和文化传播价值的多媒体行浸式艺术展。本课程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三年级研究型课程,课程邀请国内顶尖数字媒体艺术团队——黑弓 Blackbow的多名设计总监与设计学院教师共同授课,发挥科技文化企业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创造力、执行力、表达力和组织能力。
以手工艺工具——刀作为主题,从媒介的角度看待到刀,在展览中用观众进行媒介的转换,让人和刀作为媒介作用的转换。
刀是连接贵州人民和工艺之间的桥梁,让观众亲身体会创作过程中心、脑、手合一的自在创作过程,并在体验的同时了解非遗项目中的手工艺制作方式并了解贵州的风景、节庆、文化与礼俗。
展览思路呈现
剪纸场馆
场馆外观
展览以图腾为主要线索,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
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图腾信仰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
展览思路呈现
赋-图腾
火-火把节仪式
遥远的山脉间,古老的战场上,苗人的血液中,流传着有关民族创世祖先的传说。“祖先啊,亚鲁啊”,可曾听闻后人声声呼唤,可曾感受到族人虔诚膜拜。
亚鲁王史诗不灭,苗人则永远可寻故土,灵魂则永远通向净土。
展览的逻辑本质是文化转译的概念,策展人将亚鲁王史诗的故事,结合贵州非遗的文化和习俗,讲诉给观展者。根据讲述的人称不同,产生了“吾道、尔言、彼说”三个叙事概念,根据讲述主体的不同,产生了“人云、物曰、回诉”三个形式概念,并以此为暗线,亚鲁王故事为明线,展开展览的双线叙事,最终形成了行进式剧情式观众交互剧场。
展览思路呈现
第三章节-宝物龙心
第五章节-保卫家园
贵州民间有着古老而神圣的信仰,他们对众多神灵的崇敬,在不同节气中举行仪式来祭祀内心的“神灵”,这些信仰使他们的精神变得饱满且强大。也为贵州增添了神秘色彩。他们的目的是对幸福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次展览主要以装置艺术来展示贵州的人文特色,来表达人们通过神灵来对幸福的追求,信奉神明,追求灵性。
展览思路呈现
梦-祈福-火把节
梦-祈福-苗绣
这是一场令人沉迷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苗绣的展览。它提供众多苗绣图案和利用苗绣制作的衣服、帽子、鞋子等很多看点。利用苗绣图案的媒体艺术的拍照区也可以拍摄华丽的照片。另外,还设有利用ai面部识别系统,推荐适合自己脸部的图案的空间。
对于好奇男女老少苗绣的人们来说,苗绣是什么,苗绣的历史、苗绣的针脚、苗绣的布局、苗绣的色调、苗绣的用途、苗绣的价值顺序,提供关于苗绣的信息,以便度过更加有益的时间。
展览思路呈现
苗绣的针脚
苗绣的布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 “活” 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锥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羽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持非遗的生命力,使非遗真正的成为活态遗产,让非遗重回当下,保持原有的灵魂,又能在时代语言的破解之下,焕发新的生机。本展览以“万物有灵”作为故事主线,分为自然和文化两条叙事线,并以划分区域牵引观者跟随着动线去欣赏非遗文化浪漫和灵动的前世今生。
展览思路呈现
生于自然
流光拾遗
课程信息
CAFA设计学院课程|跨媒介创意策展
设计策展和空间叙事方向
本科二三年级综合研究型课题
跨媒介创意策展
CROSS-MEDIA CREATIVE CURATORIAL DESIGN
授课时间
2022.10.30-2022.12.30
共8周
学术主持
宋协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课题召集人
潘镜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副教授)
特邀讲座
于 博(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黑弓BLACKBOW品牌策划总监 )
黄晓莹(黑弓BLACKBOW空间部总监)
张小伟(黑弓BLACKBOW设计部总监)
特邀点评
张欣荣(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副院长)
王志鸥(黑弓BLACKBOW创始人、艺术总监)
纪玉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副研究员)
李贝壳(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讲师)
廖柳钧(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讲师)
授课对象
本科二三年级
选课学生
顾子忻, 张羽萌, 殷 茵, 王健颖
李泽美, 刘叶宁, 刘祎雯, 王逸菲
庄语萱, 孔敏慧, 崔瑞熙, 曲美霖
卢方舟, 李 然, 张竞文, 罗朗一
董小荷, 邝莹莹, 文成武
贵州非遗的跨媒介展示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侗族大歌、中国木营造结构苗族吊脚楼、银饰、挑织、蜡染和刺绣等。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并在今天与现代生活接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课程结合“多彩贵州城”文旅项目,要求同学们了解当地非遗特色,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和文化传播价值的多媒体数字化体验展。
丰富意义的体验
习近平主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情结,他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本次课程希望同学们发挥想象力量,探索非遗当代语言表达,增强文化自信,落实展览社会意义和公众价值。
图左上-《在他们消失之前》
Jimmy Nelson 摄影
图右上 -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图左下-《苗装》曾宪阳摄影
图右下 - 贵州侗寨
讲好民族特色的文化故事
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历史性,决定其内容的内涵深刻 多元性决定其内容的丰富多样。文化内涵从实体、形式到内涵的三个层面,各类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均有很好的对应,由此传递出苗族人民淳朴乐观、热情大方、坚韧顽强的民族性格。将有内容、有内涵、有价值的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准确传递出来,需要对其进行通过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分层分析,能更好地达到让这片土地之外的地方了解认知、接触认可、认同的目的。
图- 贵州蜡染纹样
图-贵州傩戏
教 师 评 语
今天我们的脚步很快,意识和立场都很超前,我们常说:迎向灵光,但有时灵光有可能就在我们身后。这次课程强调讲好民族文化故事,比如有学生用观众提灯循环游览,象征少数民族轮回生死观;有同学以工具「刀」切入,根据用刀动作特点领略非遗工艺细节的精湛;有的同学选取贵州民间文学史诗故事,打造了一个起承转合行进式演出剧场;有同学以图腾为主要线索,注记贵州遥远神秘土地的信仰崇拜;还有用未来的视角看待非遗的「神性」,引发人们对非遗未来生命力的思考……这些策展作业展现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魅力,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不曾忘记,流光溢彩的传统艺术会永远照亮每个华夏子民心中的文化土地。
——潘镜如
本学期的数字媒体策展课程,我们将视角着眼于贵州少数民族的绚烂文化,在课程总论当中,我曾引用过前往塔希提岛的高更的一句话:“我离开是为了寻找平静,摆脱文明的影子”,这对于整个学期因疫情都只能通过线上授课的我们来说,似乎具有着更多的指涉意味:在禁锢的现实条件下,借由那个关于他者和远方的想象,实现思想的神游。数字化转译是将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形式的过程,通过数字媒体完成策展作业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学生们在熟悉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掌握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和展示技巧。在课程中,我们通过策展思维工具和虚拟空间模拟软件的训练,让每位同学都像一个魔法师一样,在自己的“有求必应屋”里,卸下既有身份,带入他者的民族神话,与那些生命性的仪式对话,在陌生的语言符号内舞蹈,并在构筑虚拟空间和内容填充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个体经验的延伸。
——曹宇嘉
本次课程中同学们从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图景进入,首先对内容进行梳理编辑和提炼转译,再进行表达语言的设定,最后形成博物馆展示效果。在课题过程中同学们展示出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兼顾系统性设计和多种方式体验,完成整体策划和聚焦性设计。通过课题成果的呈现可以看到同学们带有策略性思考和熟练运用多种技能,这正是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期待同学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实践过程中,更多磨练经验,学以致用。
——薛天宠
策展人合影
第一排:李泽美、曲美霖、刘叶宁、卢方舟
第二排:张竞文、殷茵、罗朗一、董小荷
第三排:顾子忻、王健颖、刘祎雯、张羽萌
第四排:崔瑞熙、庄语萱、李然、王逸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以全球性视野为面对当下社会未来发展战略构建教学体系,本方向立足人文社会中设计实践行为的发展变迁,聚焦在当代设计策展领域和空间叙事领域,对设计思潮进行批判与反思,对物象感知和情境体验提供研究路径。设计策展研究:课程在讲授策展历史与理论发展流变的基础上,结合主题讨论与项目实践,研究已存的策展模式,同时探讨不同的策展行为,以及对策展而言什么是“当代性”,如何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语境之内去审视?课程通过介绍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策展领域的广泛应用,力求对策展相关议题的切入与讨论方式更加多元异质,从而以不同的视角来拓展当代设计策展的潜力与可能性。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ChatGPT4都要来了,你是否了解人工智能绘画的原理及未来?
四川美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40多位创作者联合打造“无界漂移”
项目推广及商务合作 添加微信:artmana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